谯城区魏岗镇大陈村金佛寺小学旧址曾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的后方医院,在学校附近曾有一处烈士墓群,24位无名烈士曾长眠于此。如今这些烈士们的遗骨已被迁移至皖北烈士陵园,但关于他们的故事仍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金佛寺小学旧址
24位英烈曾在此长眠
在大陈村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已经撤销了的金佛寺小学。这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楼上楼下大多房屋都紧锁着,一楼东侧一间房屋内,几位老人正围在一起聊天。
老人们告诉记者,在解放前,这里是一座寺庙,叫金佛寺,有5座堂楼,4座大殿,还有东西耳殿、地下室。解放以后,金佛寺改成了学校,名为“金佛寺小学”。十年前,由于农村学校合并,学校被撤销,现在这里又恢复成了一座小庙,每逢初一、十五,会有村民来烧香拜佛。78岁的怀珍付与老伴儿就住在这里,负责打扫、看护寺庙。
几位老人年龄最小的也有69岁了,他们都知道这座寺庙曾是解放军的后方医院。在他们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寺庙西侧,一位老人指着路对面的一处农田说:“这里曾经是一处烈士墓群,有24位烈士曾经埋葬在这里,几年前移走了。”
据党史资料记载,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的后方医院。1947年2月,在解放亳州的战斗中,战斗异常激烈,我军出现了人员伤亡,受伤人员被送到金佛寺后方医院治疗,24位伤势过重的战士因医治无效牺牲,就近葬于金佛寺院外,形成了烈士墓群。
村民自发守护烈士墓群
说起烈士墓,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79岁的村民芮清波说,过去那24座坟墓没有一块墓碑,呈四横六纵的格局,排列得非常整齐,直到被迁移前还是这样的格局。而数十年过去,坟墓依然保存完好,都是村民自发保护的结果。
“对于这处烈士墓群,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护,每年附近的老百姓都会自发前来为逝者上坟、添土,祭奠英灵,附近小学的学生们每年清明节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到这里扫墓。”芮清波说。
对于有关这些烈士们的故事,芮清波听老辈人讲过。“老辈人说过去亳州打仗,战场离我们村很近,就在现在的华佗镇,解放军就驻扎在我们镇的何庄。一些烈士在战场上受伤了,或者牺牲了,村民就用太平车把他们拉回来,受伤的在这里治疗,牺牲的,就把遗体安葬在这里。”芮清波说。
“据说当时埋葬这些烈士的时候,老百姓把家中为老人预留的棺木都拿出来装殓烈士遗体。下葬时是头朝南安放,其中有一个连长和一个排长,其他都是战士,连长就埋在东南角一个位置。”76岁的李玉田说,刚下葬时,这些烈士都是有名有姓的,在他们的坟墓前都立有一块木牌,上面写上他们的姓名。但后来有孩子在这里玩耍,将这些木牌拔出来乱放,再后来,就都找不到了。从此,这些烈士的姓名和住址便无从知晓了。
红色精神根植村民心中
2014年,皖北烈士陵园建成,将散落在我市各处的无名烈士墓移至陵园,金佛寺烈士墓群也进行了迁移。老人们说,当时村民们得知烈士墓要迁移的消息,都非常不舍。
“刚开始大家不同意迁移,我们守护烈士墓群六七十年了,舍不得啊!”69岁的村民李付华说,烈士墓群已经成为当地村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听说要迁移,很多村民,特别是老人们,都表示反对。当地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安抚村民,解释说“把烈士墓迁移到皖北烈士陵园,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烈士墓,也让更多的人能来到烈士陵园缅怀他们,学习先烈精神”,最后村民们终于同意迁移。
如今,关于英烈们的故事还在村民中口口相传。当地老人们说,虽然烈士墓迁走了,但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