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城县三义镇三塔村大邵村民组,有一处不起眼的老房子,它曾经的主人名叫邵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蒙城解放后,他担任了首任县委书记,为家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殚精竭虑。
邵光生前的工作照
年轻时的邵光
英雄事迹流传至今
在大邵村民组,目前在世的村民见过邵光的寥寥无几,但关于他的事迹却流传至今,每个村民经过邵光故居时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按辈分算,邵光是我‘大爷’,他媳妇是我‘大奶’。大奶我见的多,但大爷就见过一次。”73岁的村民邵若会说。
邵若会说,他出生时蒙城已经解放,邵光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大约是1978年,邵若会到淮南,唯一一次见到了邵光。“大爷是中等个子,人瘦但很精神,看着很朴实,给人一种亲切感。”邵若会回忆说。
邵若会的房子与邵光故居相邻。邵若会说,邵光一家离开村子后,他的房子就由侄子居住,直到现在。邵光家的房子曾经很大,目前仅剩后面几间,但老宅子上的一眼老井保留至今。
透过井盖缝隙,记者看到了井里还有水,而且水位很高,井口离水面约有两三米。没人知道邵光家里的这眼水井是什么时候打的,邵若会说井的“年龄”比他还要大,“村民几代人都喝过井里的水,受过滋润。后来有了自来水,才不喝了。”
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有人提议把邵光家的老井命名为“红军井”,在邵光故居建立纪念馆,供后人瞻仰学习。三义镇军人服务站站长慕华表示,镇政府之前确实有建立纪念馆的想法,但一直没有落实,当地将进一步挖掘邵光的革命事迹,做好革命传承和教育。
邵光故居翻建的房屋
邵光故居的老井
延安抗大接受教育
据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记载,邵光(1916-2005年),原名邵锦章,蒙城县三义镇张寨村侉邵庄人,是蒙城革命的先行者,蒙城解放后的首任县委书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此时,正在蚌埠乡村师范学校就读的邵光一边广泛阅读进步书刊,一边在《皖北时报》《现实周刊》上发表宣传抗日救亡的文章,加入了学校“进步读书会”,接触到了中共地下党组织。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邵光已是砀山县唐寨小学的教导主任。当他从抗战刊物上看到延安陕北公学培养急需抗战人才的招生简章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搭上了直奔革命圣地延安的列车,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邵光在回忆录里写道,周恩来副主席从武汉回来作了全国形势报告,彭老总从华北前线回来作了军事报告,还有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长刘亚楼都来上过课。特别是1938年3月毛主席亲自给学员讲解《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更是让他终生难忘。主席那生动的语言,带有湖南韵味的洪亮的声音,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结束后,邵光回到了家乡蒙城,积极联系当地进步青年,组建了“青年救国团”。1938年5月,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进攻蒙城。三个月后日寇撤走,邵光重回县城,主持成立了青年抗敌协会(简称“青抗会”)。蒙城人民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再加上“青抗会”的大力宣传,抗日情绪空前高涨。
多位亲人为国捐躯
从1938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邵光在生死线上反复与敌人较量,始终不改初心,革命信念从没有动摇过。在他的影响下,兄弟及亲属有数十人投身革命,成为当地有名的革命家庭,不过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2025-08-03,国民党新编七十四师一个营和还乡团八百余人,向张油坊、尹塘孜的蒙城县解放军大队部进攻。为了掩护队部的同志突围,有十多个战士遭敌人重重围困,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其中就包括邵光的弟弟、年仅15岁的通讯员邵全章。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为牵制解放军南下,蒙城残存的反动势力制造了会道门暴乱,到处残杀革命干部和亲属。一次,反动分子来到邵光老家抓人。邵光闻讯转移,不到两岁的小女儿被落在了房间里。一名反动分子气急败坏,想用刺刀挑死她,被人及时制止。
弟弟牺牲了,父亲被折磨致死,他的生命也时时受到威胁,但邵光无怨无悔,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新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城百废待兴,邵光被任命为县委书记。刚刚放下刀枪,他又扛起了新的重任,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1952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工业建设热潮,邵光被调到淮南市担任中共中央燃料部蔡家岗矿山机械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58年,邵光又被任命为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无论到哪里任职,邵光都能从严律己,为单位发展殚精竭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昭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